探索新路子 创建“可借鉴可复制”样板!
探索新路子 创建“可借鉴可复制”样板! 时间:2025-04-05 16:04:57
方便税:在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在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透露,2010年立案侦查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10533件,假设被查处的贿赂案件平均数额是50万元(已披露出的政府官员最高受贿纪录是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受贿1.45亿元),查处率是10%,那么,政府官员实际接受的贿赂的规模至少有5000亿元。
我先简单总结其观点:第一,如果不开放资本账,那么国际化只能完成10%。为什么?因为国外利率太低了,如果我们采纳了这样的建议,华尔街的资本就将席卷中国,拉美金融崩溃那一幕就很可能在中国重演。
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开放度平均为26%,债券市场开放度平均为13%,均为中国开放度的几十倍。可是,一旦放开这个系统,就会因为我们现在的贷款实际利率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高,所以导致外国资金也愿意来中国放贷。你国有银行不给放什么贷款,人家外资银行就来填补这个市场空白。如果这样,国内企业就完蛋了,比方说过去汇率是1∶6的时候借了100万美元,本来只需要还600万人民币,如果贬值到1∶60,就得还6000万人民币,这样大批企业就会因无力偿债而倒闭。而这竟然是由著名的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ISDA)拟定的,要知道这个协会目前有来自46个国家、超过600个机构会员,其中包括世界主要从事衍生性商品交易的金融机构、政府组织、使用OTC衍生性商品管理事业风险的企业,以及国际性主要法律事务所。
其中有一种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就是建议中国尽快完全开放资本账。而一旦这笔热钱投下去,将会带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因此,国企尚需对社会公众做好理论说明和宣传解释工作。
所以,国企民企,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民企问题不能怪罪国企。对此,支持者认为,高管薪酬应该企业自己定,适度合理的高薪是可接受的,否则容易导致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三、受到媒体及社会舆论关于国企腐败等负面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梳理国企的争议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设置了您最关注以下哪些国企争议话题这一问题,按照公众得票率的高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国企是否必然腐败(得票率为67.6%)、国企全靠垄断发展吗(得票率为61.3%)、国企高管该不该高薪(得票率为59.8%);得票率前十项其他依次为:‘国进民退是否属实(得票率为55.3%)、国企是在与‘民争利吗(得票率为53.3%)、国企效率真的很低吗(得票率为51.2%)、国企分红太少了吗(得票率为48.6%)、私有化是国企改革方向吗(得票率为41.2%)、大国竞争离不了国企吗(得票率为38.6%)、如果丢掉国企,中国将会怎样(得票率为35.4%)。
国企承担的重大使命与特殊地位,让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饱受煎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郝博雯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市场上争利,这是正常行为,正是因为这种争利才形成了共利。
因此有舆论主张国企应退出所有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空间。削弱国企就是销蚀党的执政之基近日,世界银行关于中国改革的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告建议中国应该将国有企业的比重再降低63%,并主张让国有企业按更加商业化的模式运行,还警告倘若中国不推行上述改革就会发生经济危机。比如,根据收益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国企效率相对较低;根据人均产出标准,国有企业效率相对较高;根据宏观效率标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差异至少应该比收益率指标所显示出的差距小。不仅如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来源:人民论坛 进入专题: 国企 。公众对于国企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国企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情结,其另一面正是对国企的更高期待。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实际上,只要监督到位,国有经济本身并不必然产生腐败;只要制度完善,国有经济并不会必然发生权钱交易。
比如,在公众热议国企的高额利润的同时,却忽略了国企滚雪球般增长的税收贡献。否定国企,实质就是要否定公有制;而否定了公有制,自然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则党的领导地位则随之丧失。
与此同时,大国竞争也需要更多更优更强的国企。这说明,公众对国企的印象评价整体偏向负面。
权力拥有越大,责任风险也就越大,分配利益也就越高。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前更是十分激烈。国有企业是一个政策性工具,不要忽视它,更不能取消它,而是一个如何加强它的问题。更优更强的国有企业多了,才能真正担负起世界经济竞争主体的重任,国家才能够真正从做大到做强。那么,国企是否应向全民分红?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贾华强教授指出,对于国民分红制度的设计不应是平均主义,应考虑企业所在地域或特定国民,建立起一个国企回报国民、国民关心国企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全民平均持股、平均获得分红的观点貌似合理,但操作性不强。
选择很差和比较差的比例为61.9%,占比远远高于比较好和很好的选项(合计为21.9%)。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接受采访中利用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企业产值、企业利润、税收及公共财政资源的贡献等数据说明了所谓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国企是否低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认为,不同研究基于不同的标准,利用不同的数据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频频发生的国企高管腐败事例,使一些人认为国企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甚至有专家提出了公有制是滋生腐败的最佳制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对国有企业印象如何问题上,多达28.6%的受调查者选择很差,33.3%选择比较差,16.2%选择一般,12.5%选择比较好,只有9.4%选择很好。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11年全球500强上市企业名单中,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国企进入前十。
反对者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相反,国企全民所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同化公为私的腐败行为格格不入。大国博弈,大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其实,谁进谁退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带动就业,能提升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才是根本的发展之道。
国企高管薪酬的突飞猛进、老总动辄上千万的薪酬让百姓接受起来着实有些难度。就资本集中情况看,通过改革,我国所有国有企业,不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投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形式。
持国进民退观点的人觉得国企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担心民企会越来越边缘化。当前社会上有一种思潮,把炮轰国企当成一种时尚,即使在国企获得突出业绩的时候,也很少有喝彩和掌声,更多的是不屑、嘲讽甚至谩骂。
我国有些国企确实处于垄断地位,但也有很多国企是自食其力的竞争型企业。缘何大多公众对国企印象评价负面呢?梳理受调查者意见,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国企靠着国家的扶持,员工往往收入高、工作轻松,效率及服务意识比民企、外企差很远,不公平。
不仅如此,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受调查者对于国企腐败、垄断、高薪的反感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公众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不满情绪。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指出,初级阶段基本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具有竞争关系,不仅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有竞争关系,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也有竞争关系。
规模是竞争力的基础,大胜小、强胜弱是常态,而以小胜大、以少胜多是奇迹,但奇迹不是总会发生。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国企这种没搞好挨骂、搞好了也挨骂的现象称之为李荣融困局。
美国竭力推行作为华盛顿共识核心的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是否也会误导中国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改革,值得人们高度关注并保持警惕。我们认为,国企高管的薪酬应由企业的业绩来决定,如果一味苛责,将国企高管薪酬限制在较低水平,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既不公平、更无效率,因为它违背了企业管理者之责、权、利相适应的基本规律。
国企高管高薪合乎情理。二、认为不少国企凭借着垄断地位提高价格,特别是事关公众基本生活的水、电、石油等企业常常是说涨就涨,老百姓有怨气。